新闻动态
万岁冲锋和乌拉冲锋哪个更厉害?1944年7月7日太平洋日军万岁冲锋_战术_苏军_塞班岛战役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4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 

1944年7月7日,美军在塞班岛战役中首次遇到“万岁冲锋”,这一战术不同于任何常规的战斗冲锋。美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面对的不仅仅是日军的常规战术,还有他们极端的“万岁冲锋”,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战斗方式,它与苏军的“乌拉冲锋”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苏军的乌拉冲锋,并不等同于盲目的猛冲。在实际战斗中,苏军并不会随意发动毫无意义的冲锋。比如在电影《兵临城下》中看到的那种无目标的盲目冲锋,在现实中极为罕见。电影《解放》中,苏军营长带领部队攻击德军阵地时就展现了乌拉冲锋的真实面貌。当时苏军用迫击炮和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,掩护部分士兵发动冲锋,但由于德军阵地坚固,火力强大,苏军士兵未能成功突破。这时,营长果断下令撤退,以避免更多的伤亡。这种战术的核心是保持部队的战斗力,避免无谓的牺牲,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送死。最终,在看到一名女护士冒险救援伤员后,营长决定再一次发起冲锋。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,苏军最终成功攻占阵地,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
展开剩余72%

与此相比,日军的“万岁冲锋”则截然不同。通常,日军的常规冲锋与苏军并无太大差异,士兵们在炮火掩护下,通过利用地形进行分散冲击。但“万岁冲锋”则是一种极端的自杀性战术,通常出现在日军几乎无路可退的情况下。在面对即将失败的局面时,日军会选择用几乎自毁的方式进行最后的冲击。这种冲锋不仅是为了突破敌人防线,更常常是为了避免被俘而选择死亡。历史上,这一战术可以追溯到日本战国时期,武士们为避免被俘,往往会选择带着忠诚的部下进行自杀性冲锋。

这种战术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尤其是在著名的“猪突战术”中。尽管该战术引发了不少争议,乃木希典等少数将领坚持采用这一战术,认为即使伤亡巨大,也能造成敌人一定的损失。然而,这种战术的代价非常高。在攻占203高地的战役中,日军的伤亡十分惨重,数千名士兵在猛烈的机枪火力下丧命。乃木希典支持这种战术的做法,因其极高的伤亡和低效的战果,被许多人批评为“杀人魔”。

在太平洋战争中,日军开始频繁使用“万岁冲锋”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硫磺岛战役。1945年3月,随着美军对硫磺岛的占领,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带领剩余的350名日军士兵,发动了最后一次“万岁冲锋”。在三小时内,几乎所有参与冲锋的日军士兵都在美军的炮火中丧生。栗林忠道虽负伤,但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。尽管这一战术不可能带来胜利,日军依然选择用这种方式来结束抵抗,至少能带给敌人一些伤亡,并借敌人的炮火来结束自己生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“乌拉”这一词并非俄语,而是源自突厥语。蒙古人在金帐汗国时期曾与俄罗斯发生过多次冲突,突厥语中的“乌拉”是一种语气词,类似于中文中的“杀啊”,用于激励战士们冲向敌人。在俄罗斯史料中,蒙古骑兵在冲锋时高喊“乌拉”,给俄罗斯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,导致一场场血腥的战斗。

与此相比,日本兵在发动“万岁冲锋”时,通常会高喊“天皇陛下万岁”,这种喊声虽然对美军来说威胁不大,但却能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冲击。尽管这种冲锋通常没有什么胜算,但它对于美军的心理压力巨大,尤其是在硫磺岛等战役中,日军的军官们带头冲锋,而一些没有武器的非战斗人员甚至会携带手榴弹,直接向美军阵地冲去,完成自杀式的冲锋。

总的来说,尽管“万岁冲锋”在战术上毫无意义,却在精神层面给敌人带来了不小的震撼。而“乌拉冲锋”则更注重战术执行和保全战力,强调战斗中的理性与战略。两者虽同为冲锋,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思想和战斗文化。

发布于:天津市